作者:王明波
1942年春,刘少奇结束了两年多在华中地区的工作,奉中央之命返回延安,在返程途中检查指导各根据地工作。一路走来,刘少奇发现,各地有不少地方没有把减租减息运动和启发群众思想觉悟结合起来,只靠行政命令的办法,开个会议,颁个法令,发个通知,一些农民群众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减租减息运动的合理性。加上地主用种种方法来恐吓农民,使他们形成心理习惯,总认为种地主的地当然要向地主交租,不交良心上过不去,结果使减租减息运动的效果大打折扣,出现明减暗不减的情况。农民群众心中存有顾虑,减租减息运动就难以推进。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刘少奇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,他特意向各地干部谈了自己的看法:要想使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得彻底,“一定要做好群众工作,而其中最重要的,是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”。
没有群众的觉醒,一切都是徒劳。刘少奇反复对干部讲,必须让群众知道到底是谁创造世界,到底是谁养活谁,这个问题弄不清楚,千百年来长期受封建剥削的农民就不会彻底觉悟,减租减息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。他还亲自向农民群众做思想工作,详细阐明一个观点:世界由工农大众创造,是农民养活了地主,而非地主养活了农民,减租减息天经地义,理所当然,“不减租减息没有道理”。刘少奇的启发使听讲的农民群众疑虑顿消,畏惧全无,破除了迷信,近乎“换了一个脑袋”,“在提高了觉悟之后,心也发痒,嘴也发痒,会到处去讲,进行宣传,那简直是一个很大的力量”。提高觉悟的农民成了减租减息的主力,使这一运动轰轰烈烈、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。
从刘少奇的经验可知,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把各项工作做好,首先要发动群众,做好群众工作,而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。“不论去进行任何工作,当群众还没有自觉时,我们的责任,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适当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,不论如何艰苦,需要如何长久的时间,这首先的第一步工作,是必须做好的。”这是刘少奇的经验之谈,也是他总结出的一条群众工作的规律性认识。